煤老板忧心高速路的“钱途”为哪般?
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由于银根紧缩、中央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力度,全国多个省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因限贷被迫停工,山西也未能幸免。近日,山西决定由7家省内煤炭企业通过BOT模式,也就是代建代管的方式,筹措百亿资金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市场。(中广网太原5月20日消息)
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。政府在建项目资金问题解决了,煤炭老板却开始焦虑起来:据报道称,记者采访中,山西某煤炭企业的负责人就对此表示忧心忡忡他——一条高速公路最少也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,每年仅仅银行利息都在数亿元,加上维护运行费用绝不是个小数目,而不是所有的高速路都是日进斗斤,而最多三十年后就要无偿交还国家,一旦收费跟不上趟,那么就会对煤炭企业形成较大的包袱。习惯了挖煤的煤炭企业,突然一下转入高速公路建设新领域,如何才能实现企业盈利?
该老总无疑说出了大实话:高成本、陌生领域、回报率未知,还有更重要的——政策的不确定性。兴许是最近发改委最近宣布拟取消全国所有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,虽然没有此事一拖再拖,什么时候能完全兑现也犹未可知,然而,这对初入行的煤老板们却不是个好信号。但真正令人忧心的,在于我国BOT模式的不规范性。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,BOT模式起步晚,甚至为一些人所误解。严格意义上说,这只不过是特殊行业的“建设—经营”暂时“出租”行为,甚至谈不上“转让”——唯一转让的只是享有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性收入的权力,但付出的确是长期性高投资。在整个过程中,政府都占据着主导地位,因为它能制定约束性法律条文、更能在招标、立项、定价等阶段各方面干预,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用私人资本解决社会公共问题(道路),这就与私人资本的营利性构成不可避免的矛盾。
本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,有投资自然要求回报这无可厚非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,相当多的地方政府对BOT模式下的公共设施建设实行一刀切,就以“高速公路”为例,同一省份内的高速公路车流量差距岂止几十上百倍,而建设成本却可能相差无几。
末了,一句话,好钢用在刀刃上。